第487章 盲人摸象(1/4)
随着到场人员的增多,养心殿东配殿里的气氛逐渐微妙了起来。
第一个被宦官们一路带到养心殿的人,是通政使司的少银台袁可立。
他的家在小时雍坊北部靠近安富坊的地方。从他家到通政使司衙门的距离并不短,这使得他必须每天早起,以便在第一批上疏的官员到来之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不过这也让他能“因祸得福”地在天刚亮的时候,就打着灯笼到西安门口等着了。
袁可立很费解,他完全想不通皇帝为什么要秘密地召见他。袁可立想了很多种可能,但最后都被他自己给否决了。
道理简单,他目前的职位实在是太无关紧要了。说得好听一点,通政使司的主要职责是传达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但说得直白点,九卿之末的通政使司就只是一个大号的邮件收发机构,必要但从来也没那么重要。
在袁可立看来,皇帝根本就没有秘密召他奏对的理由,直到徐光启也走进了东配殿。
徐光启是所有受邀官员里边儿住的最远的。他的家在贡院附近,要横跨整个皇城、大半个京城才能到西安门。为了不耽误时辰,徐光启起得很早,天不亮就坐着前一天雇来的马车出发了。因为他的马车是临时雇佣的,所以曹化淳就给徐光启换了一台车。雇佣车夫也乐得不进皇城,要是进去了,这一趟还得多走一大段路。
袁可立看见徐光启时的第一反应,是皇帝要问他在会试放榜那天拿着提本跑到午门口堵徐光启并通风报信的事情。但转念一想也不对,洋人的事情明明已经落锤了,皇帝对徐光启表露出的态度不但是保护,而且还是积极保护。唯一不好的,就是手段有点吓人。让人脊背发凉。
换言之,除非徐光启被谁弹劾到快下台了,否则这种事情根本不算什么。皇帝应该不会把这个插曲单拎出来敲打他才对。而且就算徐光启要倒台,有人把这事拿出来,要将他一并打倒,也用不着皇帝陛下亲自奏对,还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
徐光启一开始也不知道皇帝秘密召他是要作甚。不过他面对的情况和袁可立正相反。通政使司的佐贰官太不重要,而礼部的正堂官则是太重要。
最近和礼部有关的事情个顶个都是重量级。皇帝秘密召他,可能是想咨询废黜侯爵的先例,也可能想搞一场体现祖慈孙孝祭典或者追尊仪式以消弭京师谣言,也有可能是想问皇幼女的丧仪。
不过,在徐光启看见袁可立的那一瞬,这些猜测就都被他给排除了。皇帝同时召他和袁可立,有很大的可能是为了监护之议。
两人相互行过礼,袁可立就开口问徐光启了。可是徐光启也不敢完全保证心中所想的就是事实,虽然他有九成的把握说今天的传召与朝鲜的大事有关。但京里最近发生的事情,和袁可立在袁化中奏疏上写的“附奏”,又确确实实地加了一成的不确定性在里面。所以徐光启就打了哈哈,试图蒙混过去。
袁可立哪里晓得徐光启的苦。在袁可立的眼里,徐光启的这种行为,就是对友不诚。而且马上就要揭晓的事情,有什么必要藏着掖着。正当袁少银台因为徐大宗伯的有意隐瞒而越来越不高兴的时候,兵部尚书崔景荣过来了。
崔景荣倒是直接,他一上来就开门见山问两人知不知道皇上为何召见。袁可立当即就是一个反问,并看向徐光启。徐光启支支吾吾,但就是不说,这就搞得崔景荣和袁可立都很不愉快。要不是中途宫里贴心地送了早点过来缓和气氛,三个人刚吃上没多久,卫帅骆思恭又闯了进来,少银台和大司马非得逼问徐光启不可。
袁可立不愉快当然是因为徐光启的隐瞒,让他觉得老友没有真心了。颇有些“我以诚待君,君以欺待我”的悲凉在里面。而崔景荣的不快,有一半儿则是来自他自己。崔景荣先声夺人,也是为了避免被人问及。
第一个被宦官们一路带到养心殿的人,是通政使司的少银台袁可立。
他的家在小时雍坊北部靠近安富坊的地方。从他家到通政使司衙门的距离并不短,这使得他必须每天早起,以便在第一批上疏的官员到来之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不过这也让他能“因祸得福”地在天刚亮的时候,就打着灯笼到西安门口等着了。
袁可立很费解,他完全想不通皇帝为什么要秘密地召见他。袁可立想了很多种可能,但最后都被他自己给否决了。
道理简单,他目前的职位实在是太无关紧要了。说得好听一点,通政使司的主要职责是传达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但说得直白点,九卿之末的通政使司就只是一个大号的邮件收发机构,必要但从来也没那么重要。
在袁可立看来,皇帝根本就没有秘密召他奏对的理由,直到徐光启也走进了东配殿。
徐光启是所有受邀官员里边儿住的最远的。他的家在贡院附近,要横跨整个皇城、大半个京城才能到西安门。为了不耽误时辰,徐光启起得很早,天不亮就坐着前一天雇来的马车出发了。因为他的马车是临时雇佣的,所以曹化淳就给徐光启换了一台车。雇佣车夫也乐得不进皇城,要是进去了,这一趟还得多走一大段路。
袁可立看见徐光启时的第一反应,是皇帝要问他在会试放榜那天拿着提本跑到午门口堵徐光启并通风报信的事情。但转念一想也不对,洋人的事情明明已经落锤了,皇帝对徐光启表露出的态度不但是保护,而且还是积极保护。唯一不好的,就是手段有点吓人。让人脊背发凉。
换言之,除非徐光启被谁弹劾到快下台了,否则这种事情根本不算什么。皇帝应该不会把这个插曲单拎出来敲打他才对。而且就算徐光启要倒台,有人把这事拿出来,要将他一并打倒,也用不着皇帝陛下亲自奏对,还搞得这么神神秘秘的。
徐光启一开始也不知道皇帝秘密召他是要作甚。不过他面对的情况和袁可立正相反。通政使司的佐贰官太不重要,而礼部的正堂官则是太重要。
最近和礼部有关的事情个顶个都是重量级。皇帝秘密召他,可能是想咨询废黜侯爵的先例,也可能想搞一场体现祖慈孙孝祭典或者追尊仪式以消弭京师谣言,也有可能是想问皇幼女的丧仪。
不过,在徐光启看见袁可立的那一瞬,这些猜测就都被他给排除了。皇帝同时召他和袁可立,有很大的可能是为了监护之议。
两人相互行过礼,袁可立就开口问徐光启了。可是徐光启也不敢完全保证心中所想的就是事实,虽然他有九成的把握说今天的传召与朝鲜的大事有关。但京里最近发生的事情,和袁可立在袁化中奏疏上写的“附奏”,又确确实实地加了一成的不确定性在里面。所以徐光启就打了哈哈,试图蒙混过去。
袁可立哪里晓得徐光启的苦。在袁可立的眼里,徐光启的这种行为,就是对友不诚。而且马上就要揭晓的事情,有什么必要藏着掖着。正当袁少银台因为徐大宗伯的有意隐瞒而越来越不高兴的时候,兵部尚书崔景荣过来了。
崔景荣倒是直接,他一上来就开门见山问两人知不知道皇上为何召见。袁可立当即就是一个反问,并看向徐光启。徐光启支支吾吾,但就是不说,这就搞得崔景荣和袁可立都很不愉快。要不是中途宫里贴心地送了早点过来缓和气氛,三个人刚吃上没多久,卫帅骆思恭又闯了进来,少银台和大司马非得逼问徐光启不可。
袁可立不愉快当然是因为徐光启的隐瞒,让他觉得老友没有真心了。颇有些“我以诚待君,君以欺待我”的悲凉在里面。而崔景荣的不快,有一半儿则是来自他自己。崔景荣先声夺人,也是为了避免被人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