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甫如常来到内阁,与往日不同,今日约见了两位重要大佬,所以书吏提早安排好了对接,到了上午的时分,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成贤,还有吏部侍郎陈恒先后到来。

    “这是王信手下名单。”

    吏部侍郎陈恒掏出一份复录的名册,平放在案台上,张吉甫和李成贤站在案几旁边,目光被桌面上这份名录给吸引。

    张吉甫默不作声,事情的方向是李成贤在推动,具体的事情是陈恒操弄,不过思路却是自己提供的。

    李成贤一门心思扑在上头,沉不住气,催起了陈恒。

    陈恒脸上充满自信,不急不慢的先拍了拍马屁,“还是张阁老早有准备。”

    听到陈恒夸奖张吉甫,李成贤心里不快,张吉甫没有入京前,李成贤并不喜欢此人,心里头还有些防备。

    此人十分强势,李成贤有所耳闻,奈何此人提出的思路,实在是让他无法拒绝,目前虽然一起合作,李成贤还是有些提防,所以不禁反问道:“何出此言?”

    陈恒看了一眼张吉甫,张吉甫面色平静,陈恒心里有数,开口道:“这些人都立过功,也都升过官,不过卡的比较紧,能不升的就不升,能小升的绝不大升。”

    也挑不出理,无论是以前,或者后来的河西营,主要在东南立功,经手的是金陵兵部,金陵兵部主导的事,到了京城的兵部也不过是盖个章。

    那时候金陵兵部尚书是张吉甫,当然是他的手笔。所以此次拉拢这些将领,他们有很好的机会出手。

    谁让王信是四大家那边的人呢,虽然王信能立功,可四大家不行。的确有个林如海比较厉害,可林如海不在京城,再厉害也无可奈何。

    四大家给不了的,他们可以给;四大家升不了的官,他们可以升。只要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的规矩,好处就少不了。

    陈恒因此自信道:“这个赵雍,他原本是罗明的属下,罗明的事情,诸位都清楚,此人没有路可走,正好王信出现,所以赵雍才投奔了王信。”

    介绍完赵雍的经历,陈恒抬起手摸起下巴的胡须,眼神很是得意,仿佛胜券在握,轻描淡写的说道:“以此人的经历,加上前番东南抗倭之功,又有如今大同之事,是功是过,我们提笔一句话的事情而已,所以此人是最容易拉拢过来的。”

    大同是九边的九个军镇之一,不光是王信的属下,还有冯庸的属下。